【發展生物科技】智庫提短中長建議 引龍頭企業落戶及支持初創成獨角獸企業
發布時間: 2021/08/30 15:54
最後更新: 2021/08/30 22:25
香港在醫學研究方面一直位於世界前列,大學的上游科研實力也獲世界認可,但中下游的產業鏈仍有待發展。
國家「十四五」規劃選定生物科技為戰略性新興產業,同時也是大灣區四大新支柱產業之一。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研究報告,提出多項短、中、長期建議,包括吸引龍頭企業落戶、支持初創成為獨角獸企業、成立跨校跨學科研究組織等,利用河套區港深科技園完善科研生態,發展生物科技產業。
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水志偉表示,新冠肺炎疫情中本港積極運用科研抗疫,除港大正在研發噴鼻式疫苗,不少檢測技術都是初創的研發成果,顯示本港具有生物科技發展潛力,惟當中亦反映產業鏈中的問題。
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黃元山指,香港與大灣區要達到國際創科中心的定位,除本港自己在科學上有創新,亦要借大灣區將成果落地為創科產業,而河套區是重要的政策突破點。
該智庫提出多項建議,如在完善生物科技研發的流程範疇,應建立符合監管標準的大型動物實驗室及生科產品的生產線;銜接兩地體制方面,內地當局亦應完善生物樣本過境制度,供合資格的機構在河套區使用等。
為培育生物科技產業生態圈,智庫亦整合了短中長期建議,發展「錨機構」。水志偉指,新加坡早在2003年就以生物科技為目標吸引企業,全球10大藥廠中有8間都落戶當地,更提供5至15年免稅,科研開支又有250%稅務扣減,而澳洲也有約4成的研發開支退稅;租金方面香港科學園較新加坡啟奧城高出近5成,更是澳洲的逾5倍,因此短期本港應該推出更多稅務和租金優惠,才能夠吸引龍頭落戶。
至於中期,水志偉指本港投放的創科資金多位於上游的基礎研究,惟生科產品化需要更長的研發周期及更多的資金,企業的「死亡之谷」特別深和長,故建議港府及內地政府可合作提供資金,成就生科初創獨角獸誕生。
智庫又指,本港現有的院校因爭奪研究資金,主要都是自行進行研究,甚少有跨校、跨學科的大型研究,故建議由港府牽頭成立大型生物科技研究機構,獨立於大學營運,並能夠為研究員創造機會階梯,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科研。黃元山形容「森林中要有大樹,小草才會長出來」,建立生態才有良性循環,令創科得以多元發展。
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:https://bit.ly/3vw84v0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本報記者:徐紹軒